头发是脑袋的象征,然而秃头却是许多男性担忧的话题。人类约有100多万根头发,但是毛囊却具有脆弱的特性,很容易受到内部物质,生活环境,日常习惯等外在因素的影响而失去生命力。许多人晚上梦见自己变成大秃头,在清晨醒来抚摸头顶,小心翼翼检查掉落的头发是否有变化,唉声叹气地感叹人老珠黄,却又忧心忡忡秃头会不会遗传给下一代?这个观念有一定的正确性,但是,究竟是哪些基因掌握着秃头的主导权,以及它们如何进行作祟呢?

透过基因剖析 | 秃头究竟是先天遗传还是后天因素?

秃头,无疑是形态改变最为鲜明的外貌特征之一。专业术语来说,包括男性型脱发(MPB,Male pattern baldness),以及雄性激素性脱发(Alopecia androgenica),是因为男性有较高的睾酮水平而导致的头发脱落。由于雄性激素往往反映着个体的铁血性格,美其名为“阳刚”,所以,秃头仍然被视为一种较为中性的美容标准。对于女性而言,发际线后移和头顶稀疏的比例也逐渐增加,长期缺乏营养和紫外线的影响导致头发发量不足,但是与男性相比,女性的秃头几率更低,通常用矛盾的心态重新接受自己的形象。

遗传学习惯上认为,头发样貌往往由多个基因的相互作用所决定,其中至少涉及到了一半的男性患者有发型问题。同时,因为发色、发丝直径、脆弱程度等要素都直接影响着头发的外观,而这些因素也受到基因的调控,因此,保持头发丰盈的自然拟合度永远也不是单一答案。一个经常被提到的基因是X染色体上的AR基因。AR基因是一个坐落在X染色体上的和雄性激素相关的基因,它通过调节雄激素受体的表达量,进而控制头发生长的速度和寿命。赫尔曼·G·维尔什将其归纳成“一个能够让头发愈来愈细无力的基因,极易触发脱发”。而角叉囊的萎缩和毛囊上皮细胞的减少,也是造成脱发症状的原因之一。

在分子水平上,不同人的基因都可能不完全一致,也就是变异——甚至包括相同性别之间的差异,所以不同到了激素反应上的基因影响下,男性生发层次也可能存在很大不同。因此,男性携带的基因会影响到他们患上脱发的概率。有些人认为脱发是女性不愿意讨论的话题,那么,实际情况究竟如何呢?一项来自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表明,如果父亲患有脱发,那么子女有78%的概率会患上男性型脱发。

当然,基因并不是唯一的影响因素,还有很多与生活方式相关的因素——例如营养、心理压力、饮食观念、电离辐射、睡眠质量以及头发的护理方式等等,都可能影响到头发的状况和脱落。然而,由于遗传因素比其他因素更难以控制和修改,因此即便采取了种种预防或治疗措施,仍有可能失效。这就是为什么男性往往要处于一种“秃头恐惧症”的状态,而对于女性来说,头发恢复也变得愈加艰难。

综上,秃头的形成与基因的遗传关系有一定的关系,但这并不是唯一决定性因素,外在的因素也可能对其产生显著影响。因此,在预防秃头的同时,我们还要注意如何保持生活方式的稳定性和良好的生活质量。毕竟,发际线的高低或许反映着我们的生活状态,但绝不应该成为我们完美外表的唯一标准。